“美好家园共建计划”又一项目完成升级焕新,预计惠及约15000名居民
中经频道网9月13日电(申成勇 发自深圳)9月12日,“美好家园共建计划”子项目“善暖益居”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改造点揭牌,社区居民休闲健身又有了一处好去处。
据悉,“美好家园共建计划”2024年初启动以来,依托深圳市慈善会美好生活发展基金,联动深圳市龙湖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各界力量和慈善资源,开展“善暖益居”社区(村)微改造、“助家计划”居家微改造、资助社区慈善服务项目三大公益项目,通过公共空间改造、居家环境改造、公益服务项目支持,全方位服务社区老人、儿童和弱困群体,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环境。

广场焕新颜,群众齐点赞
“善暖益居”社区(村)微改造项目主要面向社区中老年人占比高、80岁以上高龄老人居多的老旧小区,通过对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和功能,为居民提供适儿适老、功能齐全的社交、康体和休闲场地。经过前期申报和审核,最终选定了三个“善暖益居”社区(村)微改造项目,改造总费用约270万元。
9月12日当天揭牌的香蜜湖街道竹林社区改造点,是“善暖益居”社区(村)微改造项目的首个改造点。该改造点位于竹林社区越众小区文化广场,总面积约为1300㎡。该场地为周边居民区的核心地带,是附近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因场地和设备老旧、一老一小健身活动空间少、可供休憩的位置过于分散等问题,无法满足居民当前的活动休闲需求,居民急盼修缮、改造。
为充分利用场地,打造适儿适老的休闲空间,“善暖益居”社区(村)微改造项目为广场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体升级改造,规划了社区活动、康体健身、静谧休闲三大功能场景,并通过产品模块菜单化配置,设计了34项人性化关爱细节。项目根据场地特征和实际需求,灵活配置儿童游乐设施、老人康体健身设施,改造篮球场、活动舞台、阶梯看台、排水系统等,并通过无障碍入口设计,地面防滑设计,围绕绿树建设林下休闲带等人性化的细节设计,最大限度优化了场地的环境和功能。
揭牌仪式当天,很多居民来到现场体验。越众小区居民丁阿姨等对改造后的广场赞不绝口,认为新广场不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场地分区布局和功能也更为合理、全面,还兼顾了社区各个年龄段居民的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群体的需求,为居民休闲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特别是排水系统的改造和舞台活动区‘海绵’地面的设计,让原本一下雨就积水的舞台活动区,雨天也能正常使用。”丁阿姨说。

多头发力,打通社区慈善“最后一公里”
“善暖益居”社区(村)微改造项目是“美好家园共建计划”的亮点之一,通过公共空间微改造,切实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社交、康体和休闲空间,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据介绍,“美好家园共建计划”是贯彻落实《深圳市充分动员慈善社会力量加强“老小”“弱困”群体服务的试点工作方案》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深圳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具体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深圳市慈善会、龙湖公益基金会和北师大公益研究院共同携手,发挥各自所长,通过“善暖益居”“助家计划”和资助社区慈善服务项目,以公共空间改造、居家环境改造、公益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共同发力,全面服务社区老人、儿童和弱困群体。
目前,以上项目均在持续、有序推进中。其中,“助家计划”居家微改造项目,聚焦弱困群体的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复护理等功能性需求,通过居家环境改造,改善社区弱困群体的居家环境和生活条件,为试点街道(镇)有居家安全改造需求的困难长者和儿童提供生活便利。该项目为受助困难家庭提供了165项居家环境改造产品,包括施工改造、设施配备、辅具适配等。截至目前,“助家计划”已资助全市19户“老小”“弱困”群体家庭进行居家环境改造,服务对象的居家环境和居家安全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社区慈善服务项目遴选并资助了34个服务“一老一小”“弱困”群体的社区慈善服务项目,并对项目进行陪伴式督导培育,为社区“老小”“弱困”群体开展常态化社区服务的同时,持续引导社会慈善资源更有效地投入到社区慈善领域。截至2024年8月,资助社区慈善服务项目的34个资助项目共开展260次服务活动,有6111人次服务群体受益,惠及深圳市11个试点街道共79个社区的居民。项目的开展,还有效地培育了一批社区慈善力量和专业人才队伍,激发了社区慈善活力,进一步打通了社区慈善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揭牌仪式结束后,现场还开展了座谈交流会和分享活动。
【审核:易圳】【编辑:缪源龙 】【责任编辑:陈莹莹】【供图:深圳市慈善会】
特别提醒:中经频道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