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频道8月27日讯(申成勇 发自广东湛江)近日,广东海洋大学“一网情深”项目组团队与广东省湛江市残联网球青年训练团队“结对共谈”,通过重走网球训练基地、访谈省网球队专职技术人员王福基教练及省网球队兼职教练钟静、追悟网球残联记忆等活动方式,开展暑期“寻找不一样的网球孩子”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一网情深”项目组调研团队与网球教练们合影
据悉,为解决残疾儿童上学难问题,2021年7 月 8 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鼓励普通学校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就便人学,设置随班就读区域资源中心或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和专业人员。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国务院2023年重点工作分工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广东海洋大学特别组织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卢咏仪、韩璐、经济学院大二学生罗秀玲及体育与休闲学院大二学生刘雅萱、彭良军、李宇豪等6人组成“一网情深队”,以深入纪实湛江网球残联实际情况、挖掘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举措创新为重点内容,开启独特的社会实践之旅。
据了解,一网情深项目作为一个“公益助残+创新+创业”产学研与公益一体化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实践新模式,通过三种类型——非盈利组织、公益活动以情浓网球(启蒙)、情深选材(选拔)、才情腾飞(训练竞技)三个层次来构建整个公益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同时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构建独特的公益助残创业模式:育人+育项目、教学、培养、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湛江聋人网球运动队为中心点,辐射整个广东。并由低层次的公益跃向高层次的公益,标本同治,解决、帮助公益助残事业,协同帮助更多有助残公益梦想的人,用爱与梦想感染更多人。
求真务实、圆梦未来是项目组的精神;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促进社会价值增长是项目组的使命;以助人为宗旨,社会价值增长为目标,构建“公益+就业+创业”的基于集群的产学研与公益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助残模式是项目组的理念。
湛江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推广残疾网球和竞技活动,激发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和支持,塑造一个包容、平等的社会环境。这样的模式将为聋人网球的发展和残疾人群体的成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湛江残联聋人网球队致力于选拔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聋人选手,并为他们提供平台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希望通过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参与到这项运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并在体育中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认知和关注。

图为:项目组成员与网球运动员们合影
通过走访广东海洋大学霞山校区的湛江残联聋人网球队训练基地,团队了解到进入残联网球队的孩子们,每天的生活都以网球为伴,即便是节假日也在刻苦训练,教练王福基几乎成为他们最亲的人。而在这些孩子中有些来自乡土农田、有些来自城市喧嚣,家庭条件的差异影响着他们回家的便捷性。于他们而言,网球不仅仅是比赛竞技的经济来源,而是他们维系精神健康的核心支柱。除此之外,该团队通过与王福基教练的深入访谈,得知目前残联网球队存在着训练场地稀缺、资金来源局限、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发展困境。王福基教练表示,网球作为一个小众运动,在健全人中就是相对小众的选择,也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我们在建设完善的强健的网球团队时,需要有坚定的目标,足够优秀的教练,完善的管理团队和运营模式、后勤保障,才能扩大网球助残的范围。

图为:项目组成员与王福基教练(右)一起交流
在本次暑期“寻找不一样的网球孩子”社会实践活动中,一网情深队通过“学、悟、讲、践”四步走的方式,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基层,将网球助残教育与巩固残联主题教育成果形成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将校园内的青年力量与网球场上的残疾教育活动有序结合,为网球助残教育注入青春力量。 【审核:李婉竹】【编辑:缪源龙 琳琳】【责任编辑:陈莹莹】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特别提醒:中经频道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