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频道网
您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文章正文

“山水情深”共绘协作新蓝图——广东中山与贵州六盘水携手开展务实高效合作新篇章

中经频道网8月10日电(申成勇 缪源龙 刘志龙 发自广东中山)从巍峨的乌蒙山到辽阔的伶仃洋,一条由山川湖海编织而成的路,将中山和六盘水两座城市联系起来。2021年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关系调整后,粤黔两省建立起新的结对帮扶协作关系,中山市与六盘水市谱写“山水协作”新篇章,在产业、劳务、教育、医疗、文旅消费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务实高效的合作,来自大湾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为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强大动能。
   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场乡松坝村,这里的生猪养殖产业正蓬勃发展。今年4月,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表哥农业公司”)迎来生猪供港澳“开门红”,145头生猪通过海关现场监督装运,在拱北海关顺利通关直供香港、澳门,这是贵州省今年首次出口活猪至澳门,也是六盘水畜牧产品首次出口。今年二表哥农业公司计划向港澳地区出口1000头生猪。
  二表哥农业公司董事长王金涛,是土生土长的六枝特区人。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江门一家知名通信企业工作。2016年,怀揣着为家乡作贡献的梦想,王金涛毅然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创办了二表哥农业公司,从此开启了他的“养猪人生”。
  从创业之初,王金涛便锚定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养殖发展道路。他巧妙利用六枝特区的独特生态环境,选择西藏“藏香猪”做父本,以西南地区特有的土猪做母本,培育出富硒“凉都跑山猪”新品种。
  “因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我们的黑毛猪一经上市便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养殖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王金涛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从创业之初的2名员工、20头母猪、年出栏300头,发展到现在有员工76人、母猪3000余头、年出栏60000头,生猪养殖产能扩大了150倍。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粤黔协作六盘水工作组结合其需求,在扩大产能和对接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多方位的援助。2022年,工作组为二表哥生态农业公司安排了4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提升了养殖场饲养设备自动化水平和粪污处理能力,助力降低生产成本。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西高东低,属于喀斯特地貌。当地人告诉记者,这里有著名的木贡温泉,其终年水温29.3摄氏度,有富含锶、偏硅酸等24种微量元素的富硒复合型矿泉水,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岩脚面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优质水源。
  岩脚面除了得益于当地的绝优水质外,其精致的做工,都堪称一绝。采用六枝特区境内生产的优质小麦精粉为主要原料,取当地溪水,百揉为团,三压成面。岩脚面有着久煮不稠不烂的特点,口感香、滑、劲、脆。
  近年来,随着粤黔协作的深入推进,岩脚镇的大畅面业有限公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拓展步伐显著加快,为当地民众铺设了一条通往富裕的新道路。
  成立于2008年的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岩脚牌岩脚面的生产及销售。2022年,该企业获得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实施岩脚面加工厂改扩建项目,企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从原先的七八千吨跃升至一万五千吨,为企业后续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山工作组对我们的帮助,不仅仅停留在产量这一个点上,而是从产量、销售渠道、知名度等方面予以帮助。”大畅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植富介绍,今年工作组牵线搭桥,通过832平台、淘宝、抖音、拼多多、快手等线上销售平台及中山市各镇街工会的帮助,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知名度,大畅面业的产品迅速在广东等沿海地区打开销路。2023年5月,大畅面业荣获“圳品”认证标识,这一殊荣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信誉度,更是为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岩脚面销售渠道的拓宽和销量的提升,也惠及了当地的百姓。据了解,大畅面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机制,建有机小麦种植示范基地300亩,基地覆盖农户117户、350人,每亩可为农户增收3000元以上。
  刺梨,外表金黄带刺,又称“送春归”“长寿果”,是水果中的“维C之王”。六盘水是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城市,素有“中国野生刺梨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在中山的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展销活动中,来自六盘水的刺梨产品颇受欢迎,从六盘水的群山深处走入中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千家万户。
  六盘水盘州市是“中国野生刺梨之乡”的核心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刺梨为主导产业的县级市。位于盘州市盘关镇东北部的贾西村气候非常适宜刺梨生长,记者站在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观景台眺望,贾西村上万亩刺梨果实染成微黄,从8月中旬起将迎来为期三个月的采摘期,陆续送进村内的加工园,加工成为刺梨原浆等多样化产品。
  2012年,在外创业的贾西村人聂德友回乡,决心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他发现贾西村非常适合规模化种植发展刺梨产业,次年,聂德友就牵头成立了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还依托其建立盘州市天富刺梨产业园,带领村民们一起种植刺梨。
  “起初我们每年是以约4000元/吨的价格对外销售刺梨果,利润率较低。”聂德友介绍,对市场进行调研后,2021年,聂德友开始建厂对刺梨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经过三年的努力,天富刺梨产业园总投资4000万元的刺梨深加工厂已完成建设,遇到刺梨收成好的年份,每年可产出约2000吨刺梨原浆。“每吨果子的经济效益也翻了两三倍之多,乡亲们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建厂过程中,粤黔协作六盘水工作组支持的两笔关键资金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聂德友告诉记者,2021年工作组帮扶的510万元,帮助他们仅用4个月就建成了一条加工生产线。2022年,另一笔280万元的帮扶资金又帮助他们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冷藏库房,园区的整个生产体系全面完善。

      在刺梨产业形成闭环的过程中,聂德友带动广大村民以土地资源入股分红,同时在各个生产环节提供就业岗位,村民通过多个渠道实现增收,一颗小小的刺梨真正成为当地的致富果。
                                                                                                 【审核:易圳】【编辑:缪源龙 】【责任编辑:陈莹莹】【供图:李骁】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特别提醒:中经频道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首页|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