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频道深圳2月14日讯(申成勇 刘威佳 实习生 韩云开 叶楚淇报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精神面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课题,不仅功夫在课堂,功夫也在课外。我们应该如何整合各类资源,在课外给予青少年更好的素质教育资源和渠道?对于无暇在课外陪伴青少年的双职工家庭,应该如何提供更普惠优质的社会支持?在正在召开的深圳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都关注青少年课外教育的话题,从假期托管、延时服务、社会教育资源协同等角度建言献策。

图为:深圳市政协委员李小龙
李小龙表示,探索课后服务“积分制”灵活减轻教师负担。近年来,深圳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既满足了多数家长接送便利的需求,也减轻了学生及家长的家庭课业负担。然而随着该项服务工作的推进,也衍生出学校教师压力过大、教学教研时间不足、课后服务形式单一等新问题。对此,李小龙委员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课后服务质量和效果,指导全市对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进行经费保障。除了经费支持,他还建议我市推行课后服务“积分制”。他说:“学校可以把老师参加课后服务时间折算成‘时间积分’,用于教师在本学期内‘兑换’相应假期,探索‘无理由休假’‘关爱假’等,或者允许教师按照实际情况适当提前离校或推迟到校。”同时,他建议学校在确保校内教师为主力的同时,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广泛聘任退休教师、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作为补充。

图为:学生放学后在校接受课后延时服务进行吉他培训(网络图片)
青少年场馆设立“青少年儿童社会实践联络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链接社会资源,共同探索育人。深圳市政协委员汪娱表示,近年来,深圳市在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协同机制不够健全、社会资源不够开放、赛事组织和校外实践活动缺乏公益性等问题。汪娱建议政府梳理一份“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体系清单,整合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劳动教育、志愿服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等资源,为学校带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开拓更多的渠道和平台;鼓励科技、艺术、体育、安全、法治等文化事业单位和场馆设立“青少年儿童社会实践联络处”,配置讲解员,并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此外,针对赛事和活动的公益性不足问题,汪娱建议政府统筹招募符合条件的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竞标,建立各类别优秀社会机构资源库,供学校进行赛事、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选择。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特别提醒:中经频道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